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现场环节,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裴端卿以“细胞命运与人类未来”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裴端卿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人体内大约存在着20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量。”如果能让人体内这200万亿个细胞始终保持年轻健康的状态,理论上人类是可以实现永生的。”
他进一步解释道,过去的研究表明,细胞命运调控的核心机制在于基因组的空间构象变化。基因组中30亿对碱基的开放或关闭状态,决定了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通过精确调控约15万个关键位点的开放与关闭状态,就能实现细胞类型的定向转化。这是我们未来在细胞命运调控领域追求的终极目标。”
裴教授表示,当前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如此庞大的细胞群体协同工作。”虽然我们已经实现了单细胞水平的完全可逆调控,但要让人体内200万亿个细胞同步感知并传递信号,还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手段。”
“只要我们能彻底解析细胞命运的调控机制,或许在千年之后,长生不老,永葆青春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裴端卿说。
以下是演讲全文(有删减):
我从小就对物理学充满热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最终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研究方向,但这个转变反而让我获得了独特的视角。记得刚开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时,常有物理学家朋友调侃说生命科学算不上真正的科学,认为我们只是在描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现象。但时至今日,生命科学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正在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甚至可能重塑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人类对万有引力认识的深化。从伽利略首次验证重力现象,到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再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逐步将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自然现象转化为严谨的科学理论。如今,我们不仅能追溯宇宙大爆炸的起源,甚至可以推测宇宙的终极命运。这是人类智慧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认为细胞研究的重要性堪比物理学中的引力研究。17世纪,罗伯特·胡克通过改进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植物组织的蜂窝状结构,并将其命名为”细胞”。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内约有200万亿个细胞,它们共同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活动。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如果能让这些细胞始终保持年轻健康的状态,人类是否就能实现长生不老,永葆青春?
关于细胞命运的调控机制,我们需要思考几个关键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吗?我们能否解析其中的规律?能否通过干预延长寿命?人类的生命始于一个受精卵,经过五六天的分裂后着床,最终在九个月内发育成完整的胎儿。干细胞研究的突破让我们能够在胚胎发育的特定阶段”暂停”生命进程,这为揭示细胞命运的本质提供了绝佳的研究体系。
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人类多能干细胞的成功培养标志着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项技术让我们首次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干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为疾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在细胞重编程研究方面,约翰·格登的开创性工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的实验证明,即使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核,在适当的环境中也能重启胚胎发育程序。这一发现揭示了细胞命运的可塑性。而后,山中伸弥教授通过四个转录因子的组合,成功将成熟细胞逆转为多能状态,这一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认可。
2014到2015年间,我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我们通过实验证实,13.5天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可以在七天内逆转到3.5天的多能状态,实现了细胞水平的”时光倒流”。最初,这个过程的效率极低,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但我们发现,在培养体系中添加维生素C等小分子化合物后,成功率可以提升到10%,这使得相关研究具备了可重复性和实用性。
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正在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我们可以从尿液样本中获取上皮细胞,并将其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目前,我们的实验室正在积极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在理论层面,我们发现细胞命运调控的核心在于基因组的三维结构变化。基因组中30亿对碱基的开放或关闭状态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我们提出了”Open-Close to Close-Open”的调控模型,即通过精确控制特定区域的开放与关闭状态,实现细胞命运的定向改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精准调控约15万个关键位点,这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解析细胞命运调控的核心机制(CFM)。这个精密的”调控机器”可能包含多个关键组件,其中基因组的三维结构变化是最基础的调控层面。然而,仅依靠现有的实验技术还远远不够。我们迫切需要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合作,借助计算建模等先进手段来加速这一进程。
总结来说,虽然我们已经在单细胞水平实现了完全可逆的调控,但要让200万亿个细胞协同工作仍是巨大挑战。我坚信,只要我们能彻底解析细胞命运的调控机制,或许在千年之后,人类真的能够实现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梦想。这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跨学科的深度合作。让我们携手探索这个激动人心的科学前沿,为人类未来开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