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贾丁、曹群:北斗升级,美国陷入战略焦虑大可不必

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跨越式发展,正重塑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格局。在北斗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美国少数政客的战略焦虑:他们将北斗的和平发展曲解为“地缘挑战”,试图通过渲染“安全威胁”维系自身技术霸权,但其背后暴露的却是对单极主导地位松动的焦虑与恐惧。

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跨越式发展,正重塑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格局。在北斗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美国少数政客的战略焦虑:他们将北斗的和平发展曲解为“地缘挑战”,试图通过渲染“安全威胁”维系自身技术霸权,但其背后暴露的却是对单极主导地位松动的焦虑与恐惧。

美国的“GPS霸权”逻辑背后,本质上是从技术工具到全球控制的延伸。美国对全球卫星导航体系的掌控,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演变为维护霸权的复合型工具。在经济领域,GPS某种意义上已形成隐形壁垒。长期以来,GPS深度嵌入全球金融交易、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等核心产业,形成了“技术—标准—市场”的垄断闭环。例如,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船舶定位标准就长期依赖GPS,使美国得以间接主导全球供应链话语权。在外交中,GPS也是博弈的重要筹码。美国通过“GPS援助计划”向盟友输出技术,实质是构建“导航依附链”,包括日本自卫队的战机、北约的联合指挥系统均依赖 GPS 授时。这种技术依赖将直接转化为外交政策的协同压力。在安全上,GPS同样是武力威慑的延伸。最典型的如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曾关闭部分地区GPS信号,迫使对手陷入导航瘫痪;2020年伊朗圣城旅指挥官遇袭,GPS的精准定位成为行动的关键支撑。这种“技术开关”的威慑效应,凸显了GPS作为美国“军事霸权抓手”的一面。

与GPS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斗系统从诞生起便以“全球公共产品”为定位。纵观其发展轨迹,能发现北斗的三重突破:一是技术维度的差异化创新。北斗三号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超过了GPS的24颗,并通过“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同时,北斗独创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在地震救援、远洋渔业等场景中越来越展现出不可替代性。通过增设基站,截至去年,北斗全球实测定位精度达2.34米,亚太地区可达1.8米,已超越GPS的公开服务精度。

二是市场格局的多元化突破。目前,苹果、三星等国际智能设备厂商已支持北斗多频点信号,在全球智能手机中北斗的渗透率已突破40%。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在东南亚,泰国国家铁路采用北斗参与构建列车调度系统;在非洲,尼日利亚也启动了“北斗农业监测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北斗设备采购占比达58%,形成“去GPS化”的区域市场网络,技术替代效应正逐步显现。

三是规则体系的平等化重构。中国自2007年加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以来,长期与美、俄、欧共同协调制定兼容互操作标准。2023年,北斗主导的“星基增强系统接口控制文件”成为国际民航组织正式标准,打破了GPS在航空导航领域的规则垄断。

美国政客对北斗的恶意中伤,反映出美国正因关键技术代差消解、市场垄断松动、规则话语权转移而陷入战略焦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一名专员坦言:“当北斗成为多国默认选项,美国的技术外交将失去支点。”

卫星导航领域的变革,是全球化时代技术权力重新分配的缩影。北斗的崛起不仅在于提供一个优秀的替代系统,更在于证明了科技进步可以不依附于霸权逻辑,而是通过开放合作实现。目前,中俄正联合推进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与北斗的兼容,中欧也通过伽利略系统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累计已有137个国家与中国签署北斗合作协议,在农业、灾害监测、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400 余个应用项目。这种“发展型技术合作”模式,与美国通过技术垄断维系霸权的路径形成根本分野。

北斗的成功不是某个国家的胜利,而是人类探索太空文明的共同成就。当美国政客还沉迷于单一主导的“断供”美梦时,全球卫星导航体系早已踏上多元共生的新征程。北斗所代表的,不仅是中国科技自主的里程碑,更是全球南方国家突破技术依附、构建公平国际秩序的时代象征。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博弈中,守着封闭排他的霸权思维故步自封,只会错过开放包容的共赢机遇。(作者均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学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park.com/2913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