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原创 8月15日凌晨特讯!“中国芯”传来好消息

杭州实验室里,那支能在头发丝上雕刻整座城市地图的“神笔”,正改写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命运。


杭州实验室里,那支能在头发丝上雕刻整座城市地图的“神笔”,正改写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命运。

凌晨的余杭,浙江大学量子研究院实验室灯火通明。一台酷似大型钢柜的设备屏幕上,0.6纳米的精度读数不断跳动——这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直径的八万分之一。研发团队屏息凝视着电子束在硅基片上“书写”电路,如同在纳米世界挥毫泼墨。这支被命名为“羲之”的电子束光刻机刚刚完成首秀,中国量子芯片研发从此有了自主可控的“刻刀”。

原创             8月15日凌晨特讯!“中国芯”传来好消息

破壁者诞生:当王羲之的笔触遇上量子芯片

这台“羲之”电子束光刻机的命名,藏着东方智慧与尖端科技的完美交融。如同书圣王羲之的毛笔在宣纸上游走,电子束在芯片上的“书写”精度达到惊人的0.6纳米,线宽仅8纳米。研发团队负责人这样比喻:“传统光刻如同拓印碑文,而我们是在芯片上直接挥毫创作”。

“羲之”的核心突破在于颠覆传统光刻流程。它无需价值千万美元的掩膜版,可直接通过高能电子束在硅基上“手写”电路,灵活修改设计图案。这种特性使其在量子芯片研发初期如鱼得水——科研人员常常需要对电路进行单线条级别的精细调整,传统设备修改一次设计需耗时两周,“羲之”则将周期压缩到48小时内。

在之江实验室的测试现场,工程师展示了它的神奇能力:在相当于头发丝截面积的硅基片上,精确“绘制”出包含街道、建筑的微型城市地图。这支“纳米神笔”正在华为海思等企业的实验室里,书写中国芯片的崭新篇章。

破局时刻:被封锁十年的咽喉要道终被贯通

原创             8月15日凌晨特讯!“中国芯”传来好消息

展开全文

电子束光刻机长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隐秘的痛。过去十年,国际《瓦森纳协定》如同铁幕,将此类设备列入严苛的出口管制清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顶尖机构屡次采购申请被拒,量子芯片研发被卡在“无米之炊”的困境。

“实验室的年轻人曾用土办法改造电子显微镜,但精度差了两个数量级。”一位亲历者回忆。这种无奈即将终结——“羲之”不仅参数比肩国际主流设备,定价更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

破局效应已开始裂变。设备商用消息传出当日,半导体ETF半日暴涨2.86%;产业链上的华特气体、中船特气等企业股价集体飘红。更重要的是,它补全了国产替代链条的关键缺口:当传统光刻机遭遇封锁,中国选择在电子束光刻这条差异化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创新熔炉:揭榜挂帅炼成的“中国刻刀”

原创             8月15日凌晨特讯!“中国芯”传来好消息

“羲之”诞生的背后,是余杭区打造的科技创新“反应堆”。今年7月启动的省级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试点,构建了独特的成果转化生态:企业开出需求清单,教授带研究生揭榜攻关,政府全程陪跑。

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这套机制已显神效。院士工作站直接入驻企业办公楼;城西科创大走廊连续三年征集概念验证项目,打通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正是这样的土壤,让电子束光刻技术从实验室论文快速蜕变为商业设备。

这种“两新融合”模式正在长三角复制。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岛相继推出类似机制,苏浙皖共建的科创走廊已孵化17个硬科技项目。当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深度咬合,中国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开始进入加速爆发期。

未来战场:量子芯片时代的中国起跑线

原创             8月15日凌晨特讯!“中国芯”传来好消息

“羲之”的应用场景直指未来科技制高点——量子芯片。与传统硅基芯片不同,量子芯片电路结构更复杂,需要反复调试设计,这正是电子束光刻的绝对主场。

华为海思的工程师算过一笔账:用进口设备研发量子芯片,单次修改成本超20万美元;而“羲之”由于省去掩膜版费用和等待周期,成本可压缩到原来的1/5。这种性价比优势,让中国在量子竞赛中获得独特助推力。

更大的战略价值在于技术自主。当“羲之”与国产纳米压印设备(线宽<10nm)、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技术形成组合拳,中国首次构建起非美系半导体研发装备体系。这些“中国刻刀”正在芯片产业的底层,镌刻属于东方的科技话语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park.com/4119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