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财经观察:牵手英伟达,韩国瞄准AI“全球前三”

韩国打造“亚洲AI新枢纽”英伟达“牵手”韩国成为近期AI领域的重磅消息。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31日的报道援引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话称,通过在工厂中部署英伟达的AI芯片,韩国的合作伙伴可以生产先进半导体、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多种产品,这意味着韩国“现在可以将‘智能’作为新的出口产品。”报道还称,通过与英伟达的合作,韩国政府将开启建设“国家计算基础设施”,这一概念也被称为“主权AI”。

财经观察:牵手英伟达,韩国瞄准AI“全球前三”

韩国打造“亚洲AI新枢纽”

英伟达“牵手”韩国成为近期AI领域的重磅消息。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31日的报道援引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话称,通过在工厂中部署英伟达的AI芯片,韩国的合作伙伴可以生产先进半导体、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多种产品,这意味着韩国“现在可以将‘智能’作为新的出口产品。”报道还称,通过与英伟达的合作,韩国政府将开启建设“国家计算基础设施”,这一概念也被称为“主权AI”。

财经观察:牵手英伟达,韩国瞄准AI“全球前三”

美联社10月31日报道称,英伟达的GPU将帮助韩国企业通过AI提升制造工艺并加速先进半导体的开发。黄仁勋在与韩国商界领袖交流时认为,AI产业和先进计算能力正推动各行各业发生深刻变革,这也增加了对相关基础设施和产能的需求。他表示,韩国在软件、技术专长和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使其具备了竞争优势。

展开全文

综合韩媒报道,此次英伟达与韩国政府、企业间达成的合作协议旨在构建覆盖制造、汽车、云计算与数据基础设施的“四大企业矩阵”。根据韩国政府规划,首批约26万枚GPU中将有5万枚用于国家主权AI基础模型和国家AI计算中心,其余则分配给三星电子、现代汽车集团、SK集团和韩国最大互联网公司NAVER。

长期以来,GPU被视为AI时代的“战略物资”。它不仅是算法运行的底层动力,更是各国科技竞争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根据英伟达官网显示的内容,这些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构建的基础设施将为韩国汽车、电信等各行业实现AI驱动的经济增长与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助力关键产业升级,例如帮助三星建设半导体AI工厂,与现代共同开发移动出行、智能工厂及端侧半导体领域的AI技术。同时与韩国企业、政府合作推动6G、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

在日渐激烈的国际AI竞赛中,韩国一直渴望获得更加重要的行业地位。韩国总统李在明自6月上任以来,面对贸易紧张局势和全球半导体需求放缓,一直积极推动对韩国计算基础设施和数字制造的投资。今年8月,韩国政府发布作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蓝图的“新政府经济增长战略”,致力于使韩国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排名前三的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韩国政府设立“30大先导项目”,包括15个“人工智能大转型”项目和15个超级创新经济项目。为支持相关项目发展,韩国政府计划设立规模超过100万亿韩元(1000韩元约合4.97元人民币)的“国民增长基金”,用于投资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技术和企业等。

《韩国经济》分析称,通过与英伟达形成系统性分工与互补,韩国有望在AI算力版图中占据关键位置,缩小与中美之间的差距。尤其在美国限制英伟达对华出口高性能GPU的背景下,韩国凭借技术开放和产业集群优势,或将承接部分全球AI需求,成为新的“算力聚焦点”和“亚洲AI新枢纽”。

多重因素引发“AI焦虑”

据美联社11月1日报道,在10月30日到达韩国庆州参加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以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受到了堪比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摇滚明星般待遇”。作为本届峰会的东道国,韩国想借此机会展示其在AI领域的雄心壮志。韩国《东亚日报》称,韩国虽长期在制造业和存储芯片领域具备优势,但缺乏自主的AI算力平台,因此与英伟达的合作具有“历史意义”。

韩国《经济日报》报道称,韩国在AI产业的落后源于投资、人才、技术和生态等多重因素。

在投资方面,韩国自2023年起的AI半导体专项预算仅约1万亿韩元,与中美投资规模差距很大。企业层面,韩国大企业虽在AI应用领域有所布局,但AI仍多被视作“附属技术”,尚未形成以其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人才方面,韩国虽拥有首尔大学、KAIST等研究重镇,但研究条件、薪资及科研自由度远不及美国与中国,导致AI研究者严重流失。在技术层面,目前在韩国投入应用的AI大模型多是基于海外大模型基础架构的二次开发,例如NAVER的HyperCLOVA和Kakao的KoGPT虽为韩国本土AI大模型的代表,却均以美国OpenAI公司开发的大模型结构为蓝本。这种追随式创新模式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加之AI数据监管严格、风险投资不足、政策以补贴为主而缺乏生态支持机制,使韩国AI生态在创新链与应用链之间长期断层。

韩国《京乡新闻》评论称,面对美国与中国的强势,全球多国对于“AI第三强”地位的竞争愈发激烈。截至今年年初,韩国科研机构与企业拥有的GPU总量仅约2000枚,AI基础设施远落后于中美。这一现实差距令韩国社会弥漫着深重的“AI焦虑”。

《韩国经济》援引英国研究机构Tortoise Media发布的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指数》内容称,韩国的人工智能指数得分为40.3分,位列全球第六,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在民间投资额方面,韩国也远低于美国和中国。

韩国《朝鲜日报》此前发表社论称,韩国的AI发展进程呈现碎片化,缺乏协同的国家战略与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面对这种局面,韩国政府开始谋划国家层面的AI产业战略。据韩联社报道,自李在明执政以来,韩国政府提出《AI国家战略计划》,涵盖GPU基础设施建设、AI高速公路、国家AI计算中心及AI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韩国政府还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前五的算力体系,并实现国内AI自给率超过60%。此次英伟达宣布向韩国供应超26万枚GPU,被视为李在明政府战略布局的加速引擎。

英伟达的选择

BBC报道称,在与韩国的交易达成之际,英伟达也在努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自身的冲击。2024年,中国市场占据英伟达收入的1/10以上,但中国能否获得英伟达高端AI芯片一直是两国争论的焦点。在中美两国的贸易冲突中,英伟达被“夹在了中间”。

受制于美国的出口管制升级,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高端AI芯片销售受限,多款产品被迫停供。与此同时,在美国政府“制造业回流”政策下,英伟达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台积电工厂启动其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Blackwell的量产。黄仁勋此前表示,这是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政策的体现,“我们正在让制造业回到美国。”

然而,多家韩媒认为,英伟达的所谓“美国本土制造”仍面临现实障碍。韩国《东亚日报》认为,美国尚不具备高端半导体封装能力,英伟达的产品仍需运回中国台湾完成相关制作流程。英伟达虽然宣称其产品由“美国本土制造”,但供应链深度依赖亚洲。

韩国业内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采访时认为,英伟达之所以选择与韩国达成GPU合作,是出于政治安全与产业效率的双重考量。在中国市场受阻、“美国制造”计划遭遇困难的情况下,韩国相对完善的半导体制造与AI基础设施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增长支点。

与此同时,中国正迅速完善AI芯片生态体系。中国正在形成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与应用的完整链条。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7年中国AI芯片年产能将达1.8万片12英寸晶圆,满足国内约四成需求。虽然在软件生态上仍落后于英伟达,但中国正凭“体量优势”实现技术追赶。中国已经打造了涵盖芯片研发、算力中心与AI应用的纵深体系。与韩国相比,中国在政策持续性与资金投入方面更具结构性优势。

黄仁勋近日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半导体与美国的差距已经非常微小。他认为,美方若继续限制中国获取先进AI芯片,最终将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开放合作、共享技术扩散才符合美国长期利益。

报道称,黄仁勋呼吁美国允许美企在中国“公平竞争”,这不仅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也有助于扩大其全球技术影响力。同时,他评价称,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市场开放,为外国企业提供投资与竞争机会,这对中美双方而言“都是最有利的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park.com/4952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