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金刚级”、“爱宕级”和最新的“摩耶级”宙斯盾驱逐舰,以及数量可观的先进常规潜艇,构成了其海上防御与反潜作战的核心。然而,将这支力量置于“一周全歼中国海军”的语境下,则显得极其荒谬且脱离实际。

中国海军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舰艇数量和总吨位已远超日本海上自卫队。中国拥有三艘现役航空母舰,第三艘更先进的福建舰刚刚服役。日本目前没有航母,其“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虽具备改装潜力,但距离形成固定翼舰载航空兵战力尚需时日。在绝对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的双重压力下,日本海上自卫队缺乏执行如此大规模歼灭战的物质基础。

现代海战是体系对抗,而非舰艇间的简单对决。中国海军依托本土,拥有强大的岸基航空兵、火箭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以及天基侦察、通信、导航系统的支持。日本列岛狭长,缺乏战略纵深,其海上力量在冲突爆发初期就可能面临来自中国陆基、海基、空基多维度、饱和式的精确打击。所谓“前提是不能发射东风导弹”,恰恰暴露了其最大的软肋和恐惧,火箭军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是悬在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剥夺对手的核心优势来谈论胜利,无异于纸上谈兵。

“全歼”敌方海军是一个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的战略目标,即使在历史上实力悬殊的战争中也很少实现。现代海战更注重控制关键海域、拒止敌方行动、保护己方交通线或实施精确打击。宣称“一周全歼”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常识,也反映出一种危险的战略傲慢和误判。
日本在电磁炮领域确实取得了值得关注的进展。公开报道显示其试验装置成功击穿靶船,射速据称超过6马赫。电磁炮利用电磁力发射弹丸,理论上具有初速高、射程远、弹药成本相对较低、后勤负担小的优势,被视为未来颠覆性武器之一。

但实验室或试验场成功与战场实用是两回事。电磁炮面临巨大挑战,发射需要瞬时巨大电能,舰船能源系统能否稳定、高效、持续供应是核心难题。日本试验装置的能量来源能否移植到作战舰艇并满足连续作战需求?将复杂的电磁发射系统、高精度火控雷达、冷却系统等集成到舰艇狭小空间内,并确保其在恶劣海况、高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难度极高。

将尚在试验阶段、远未形成可靠战斗力的电磁炮,与已经海试、即将服役的中国最新型航母福建舰进行“对决”宣传,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和舆论造势。福建舰代表的是中国海军远洋综合作战能力的跃升,其舰载航空兵联队才是核心战力。用一门试验中的电磁炮去“等”一艘体系化作战平台的核心舰艇,在逻辑和军事现实上都站不住脚。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