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西方专家抛出“福建舰布局缺陷”,起飞效率不足?咱们用数据说话

他们说福建舰甲板飞机着陆的倾斜区域,和三部弹射器里的两部轨迹交叉。飞机着舰时,这两部弹射器就得关闭,第三部也没法马上用,等于 “瘫痪” 了起飞能力。这话听着挺吓人,但细究起来,纯属误读设计意图。

他们说福建舰甲板飞机着陆的倾斜区域,和三部弹射器里的两部轨迹交叉。飞机着舰时,这两部弹射器就得关闭,第三部也没法马上用,等于 “瘫痪” 了起飞能力。这话听着挺吓人,但细究起来,纯属误读设计意图。

西方专家抛出“福建舰布局缺陷”,起飞效率不足?咱们用数据说话

咱们先澄清事实:福建舰的甲板布局不是 “错误”,而是实打实的 “优化”。

福建舰已经服役,早在海试期间,它的电磁弹射系统,已经测试成功。这艘舰长约 316 米,甲板面积大概 1.3 万平方米,装了三部电磁弹射器。布局是两部在前面并排,一部在后面,这可不是随便设计的,是专门根据中国舰载机群的战术需求来的。咱们的歼 – 35 隐身机、歼 – 15 舰载机,用这个布局效率最高。

西方专家指责的 “轨迹相交” 问题,其实是航母甲板的标准配置。美军最先进的福特级航母,同样有三部弹射器,两部在 “猫眼” 位置,着陆区和弹射轨迹也重叠。福特舰怎么解决的?它设计了倾斜着舰带,飞机从右舷倾斜着降落,就能避开弹射轨迹。

西方专家抛出“福建舰布局缺陷”,起飞效率不足?咱们用数据说话

展开全文

福建舰完全继承了这个成熟理念,它的着陆带角度大概 9到10 度,和弹射器轨迹是分开的,能确保安全。公开的图像也能看到,福建舰的甲板涂装已经优化,着陆区和弹射区有清晰的分隔线,根本不会互相干扰。要是真像西方专家说的,相交就导致弹射器关闭,那福特号航母早该瘫痪了。这些西方专家还忽略了一个关键:电磁弹射的快速重置能力。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重置时间只需要 30到45 秒,远比蒸汽弹射的 2到3 分钟快得多。飞机着陆滑行后,弹射器马上就能恢复使用,压根不存在 “瘫痪” 的情况。

咱们再用数据说话,看看福建舰的起降效率到底怎么样。

西方专家说咱们福建舰 “无法同时起降”,但实际测试数据直接打他们的脸。传统航母的起降是 “流水线” 模式,弹射起飞在甲板前部,着陆在后部倾斜带。福建舰的三部弹射器布局,支持并行操作:前面两部用来让歼 – 15 重载起飞,后面一部让歼 – 35 轻载起飞。着陆的飞机滑到后部回收区,根本不会挡住弹射轨迹。

西方专家抛出“福建舰布局缺陷”,起飞效率不足?咱们用数据说话

美军福特号的设计思路与此也差不多,理论峰值是 每天150 架次,但 2025 年实际测试只有 120 架次。福建舰海试中,已经实现了多机型同时起降:9 月 23 日的视频里,歼 – 35 正在弹射起飞,歼 – 15 同时着陆,完全没有 “关闭弹射器” 的迹象。

所谓的布局 “相交”,其实是航母工程里的 “权衡”:甲板空间就那么大,要最大化起飞密度,就得牺牲一点空间,但通过程序控制就能避免冲突。

这些西方专家的 “缺陷” 论,根本没考虑到软件算法的解决办法。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集成了 AI 调度,着陆飞机一触发传感器,系统会自动暂停附近的弹射 1-2 秒,既安全又不影响效率。

再说说 “中国航母经验不足” 这个老梗,纯属无稽之谈。

中国航母起步确实晚,辽宁舰 2012 年才服役,但进步速度全世界都赶不上。福建舰从下水到海试只用了 3 年,电磁弹射测试的成功率超过 95%,远高于美国福特舰早期的 80%。

辽宁舰和山东舰已经积累了 10 年的使用经验,累计舰载机起降超过 10 万架次。中国的 “后发优势” 就在这:能直接学习美军的教训。福特舰海试延误了 5 年,成本超支 30%,这些坑福建舰全避开了。

美军尼米兹级用蒸汽弹射,布局和福建舰类似但效率低;福特舰用电磁弹射优化,还花了好几年调整。中国设计福建舰时,早结合了歼 – 35 的短距起飞需求,把弹射器间距调整到 50 米,确保着陆不会干扰起飞。

咱们已经造了 3 艘航母,累计海试时间超过 500 天,参与研发的工程师超万人。相比美国,中国更注重 “实战化” 设计,不会像福特舰那样追求 “完美主义” 导致延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park.com/55155.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