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8月31日
- 星期日

从8月13日开始,这场“能源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俄罗斯的能源心脏。乌克兰在十天之内发动了一系列出其不意的袭击,目标直指俄罗斯亟为依赖的炼油厂和输油枢纽。这种“釜底抽薪”的打法精确无比,直接瘫痪了俄罗斯的成品油生产和运输网络,让全球为之震惊。

尽管只得到了美国最低规格接机待遇,但李在明还是“如愿”见到了特朗普。会晤中,明显“有备而来”的李在明,对特朗普的“功绩”赞不绝口,甚至连签字用的钢笔都送给了特朗普当礼物。然而,这种热烈的会晤氛围,却难以掩饰特朗普“什么都想要”的真实意图,留给韩国的,似乎只剩下一个选择——“服从”。

三年憋出26架?生产线慢过蜗牛爬苏-57的产能堪称工业笑话。2010年首飞吹响“赶超美国”号角,结果磨蹭到2025年,攒出来的量产机才26架,其中能打的只有11架。美国F-35去年一年下线139架,中国歼-20五年爆产200多架,苏-57的年产量却卡死在6架——相当于中美造一架的时间,俄罗斯刚拧完螺丝。

欧盟的反应不难想象。冯德莱恩的声明很硬,强调“对欧盟资产实施破坏”,话锋直指“新一轮制裁”、推动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援乌的进程。卢森堡、布鲁塞尔一旦把“冻结资产用于重建”的阀门拧大,对俄而言不只是财务流水的题,而是主权财产的法律战。俄方立刻用熟悉的表述“反击”:扎哈罗娃强调“仅打击军用与后勤目标”,民用损害“归因于乌方防空与电战造成的次生毁伤”。这套说法不新鲜,但这次争议被放大,因为欧盟与英国的机构被波及,政治受众不再是乌克兰国内,而是整个西方舆论场。

数量对比: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美国凭借F-22与F-35两大王牌,以766架五代机牢牢占据全球总量半数以上。其中F-35系列独占鳌头,全球交付量超1100架,美军自用约576架(含空军型F-35A、垂直起降型F-35B及舰载型F-35C),而F-22虽因成本高昂停产多年,现役仍保留182架精锐力量。但光鲜数字背后暗藏隐忧:F-35因传感器故障频发,2024年坠毁12架,战备率一度跌破51%;同时其关键升级计划(TR-3硬件与Block4软件)推迟至2029年,实战能力大打折扣。

已加载全部内容
已经没有更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