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际

日媒:印度想实现战略自主,并非易事

  对外合作变“互相背刺”   战略自主的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在于印度追求战略自主的方式——它应该协调国与国之间的依赖关系,然而印度却完全拒绝这种做法。无论是通过责任纠纷、本土化规则还是变幻莫测的法规,印度每一次试图维护主权的努力都会拖慢保障其权益的进程。

对外合作变“互相背刺”

战略自主的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在于印度追求战略自主的方式——它应该协调国与国之间的依赖关系,然而印度却完全拒绝这种做法。无论是通过责任纠纷、本土化规则还是变幻莫测的法规,印度每一次试图维护主权的努力都会拖慢保障其权益的进程。

这种“矛盾”模式出现在印度许多领域。例如,印度与法国公司合作建设的杰塔普核电站项目,一度被设想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核反应堆综合体”,然而在经历15年有关责任法律和监管归属的争论后,该项目仍处于停滞状态。这项原本应成为“对外合作”象征的工程,如今却成为“互相背刺”的典型案例。

在汽车行业,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撤出印度市场,业界通常将其归咎于该国监管的不确定性。印度在汽车市场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对本土企业的保护主义,更在于它并未营造一个足够灵活的环境,可以根据全球形势变化而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以留住投资者。换言之,真正导致印度资本外流的并非保护主义本身,而是其政策的不连贯性以及缺乏适应能力。

印度曾试图改造其老旧且污染严重的燃煤电厂,邀请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提供排放控制技术,但随即又以“成本过高”为由拒绝引入外国技术,转而采用未经检验的印度国内方案。这导致工程延误、产能浪费,以及长达10年的雾霾问题。在印度各行各业,这种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套路已经变得司空见惯。

经济面临两难困境

印度的“矛盾”也体现在其外交政策上。2014年印人党执政以来,印度当局不再提及“不结盟”一词,取而代之的是“多向结盟”(印度将在不同议题上依据自身国家利益作出结盟或不结盟的决定——编者注)。该政策承诺行动自由,但实际上印度的经济和政治诉求却时常相互冲突。譬如,新德里一方面购买打折的俄罗斯石油以抑制国内通胀,另一方面又积极争取西方资本和技术。这些举措在战略上合情合理,却减缓了印度融入亚洲供应链的进程,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的本能反应也导致了印度经济的分裂。

同时,对印度的投资也在降温。第46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47%。制造业占印GDP的比重停滞在14%左右,已长达10年。如果资本和技术不能大规模流动,原本应是战略优势的年轻人口可能会变成国家负担。

印度面临着真正的两难困境。它认为,融入东亚供应链固然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也会带来依赖性,而这些依赖性或许也会带来危机。实际上,对印度而言,在某些情况下,拒绝融入可能比明智地融入更加危险。

因此,印度需要自己的双循环模式,也就是“清醒依赖”:一种管理国内增长与全球增长循环不对称性的战略。它基于三个要素:规则清晰,即投资和技术转让规则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执行能力,即监管机构拥有足够的权力来执行这些规则;增强信心,如果能够引导外国参与服务于印度的项目,那么选择性的依赖可以增强而非削弱印度主权。

清晰的依赖政策可能意味着允许外国股权公司投资符合印度当地研发要求的初创企业,或者在保持关键矿产主权储备的同时融入亚洲电池供应链。

将自我孤立误以为强大

印度主要面临的障碍并非无知,而是联盟策略的混乱。印度政府存在内部分裂,彼此之间也有潜在的制衡力量。电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出口导向型企业越来越需要供应链整合,具有竞争力的地区政府正在尝试对投资者友好的模式。印度新一代科技企业家将开放视为一种优势而非劣势。如果政策开始奖励取得效益的公司而非保护本地公司,这些群体或许能够形成一个核心联盟,实现“清醒依赖”。然而,他们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在汽车和钢铁行业,印度出口导向型企业仍然远逊于受保护的传统企业,地方政府更注重吸引投资而非改革。 

印度自身的一些成功案例表明,这种协调是可以实现的:数字支付革命源于政治激励以及官方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协力参与。这说明战略自主都是通过多方合作,而非自我封闭来实现的。当印度政府的目标、官方机构的协调能力和市场能力指向同一方向时,可能实现共赢。新德里需要的不是配方,而是相应的政治协调能力。这种清醒的依赖是一项政治工程,印度的战略自主也是一个合理目标。只有当印度不再将自我孤立误认为强大时,战略自主才可能实现。(作者亨利·霍普伍德-菲利普斯,白鹭译)

责任编辑:过博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park.com/5472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